计算机组成原理课堂笔记(三)存储器 part1


存储器

分类

按存储介质

  • 半导体存储器
  • 磁表面存储器
  • 磁芯存储器
  • 光盘存储器

按存储方式分类

  • 存取时间与物理地址无关(随机访问)

    • 随机读写存储器(RAM)
    • 只读存储器(ROM)
  • 存取时间与物理地址有关(串行访问)

    • 顺序存取存储器
    • 直接存取存储器

存储器的层次结构




主存以下,我们可以更改,
寄存器和缓存,对我们来说是透明的(不可见的)



如图:

  • 大多数情况下,CPU和缓存打交道(数据在缓存里有)
  • 少部分情况下,CPU和主存打交道(数据在主存里有)
  • CPU不会与辅存打交道(数据不在缓存和主存里,则CPU将进程挂起)

主存系统:缓存的速度(快)+ 辅存的容量(大)

主存储器虚拟存储器
实地址虚地址
物理地址逻辑地址

主存储器

主存储器组成:



主存和辅存之间构建了虚拟存储器技术(就是操作系统里面学的那个)

主存中存储单元地址的分配:




左:高位字节地址为字地址,1个字32位($4Byte\times8 $)

右:低位字节地址为字地址,1个字16位($2Byte\times8 $)

设地址线24根,按字节寻址,则管理$2^{24}=16M$

若字长为16位,按字寻址,则有$8M$

若字长为32位,按字寻址,则有$4M$

主存技术指标

  • 存储容量
    主存存放二进制代码的总位数
  • 存储速度

    • 存取时间
      包括:存储器的访问时间、读出时间、写入时间
    • 存取周期
      连续两次独立的存储器操作(读或写)所需的最小间隔时间(读+写+冷却间隔)
      包括读周期和写周期(后面会讲)
  • 存储器的带宽
    单位:位/秒

半导体存储芯片简介



片选线:$\overline{CS}$ $ \overline{CE} $ (上横线或图片空心圆,表示低电平有效

读写控制线:

​ $\overline{WE}$(低电平写 高电平读)

​ $\overline{OE}$(允许读)

​ $\overline{WE}$(允许写)

输入:地址线(地址总线)、片选线(控制总线)

  • 地址线:单向,有n条地址线则能管理$2^n$个存储矩阵
  • 片选线:用来选择存储芯片

输出:数据线、读/写控制线

  • 数据线:双向
    读/写控制线:决定芯片进行读/写操作

芯片容量的计算

芯片容量 = $2^{地址线}*数据线$

原因:地址线数量a决定存储矩阵的数量($2^{a}$);数据线数量表示一个存储矩阵存储的位数

地址线数据线芯片容量
104$1K*4位$
141$16K*1位$
138$8K*8位$

要会地址线控制线数量与芯片容量的相互换算。

存储芯片片选线的作用

eg: 用$16K\times1$位的存储芯片组成$64K\times8$位的存储器




8个芯片的片选线接一块:1位→8位
4组芯片的片选接一块::16K→64K
注意:4组芯片没法同时工作
当地址为65535($2^{16}-1$)时,最右8片的片选有效

半导体存储芯片的译码驱动方式

线选法




地址译码器的地址线:

$A_0A_1A_2A_3=0000$时,字线0有效,通知$(0,0)$,......$(0,7)$,共8个存储矩阵
......
$A_0A_1A_2A_3=1111$时,字线15有效,通知$(15,0)$, ......$(15,7)$,共8个存储矩阵

读/写控制电路的位线:

$A_0A_1A_2A_3=1111$时:

​ $D_0$连接$(15,0)$, ......, $D_7$连接$(15,7)$

重合法
以$1K×1$为例:




10根地址译码器:

​ 5根作行,5根作列,行$m$和列$n$对应一个存储单元$(m,n)$

​ 所需线:$2^{32}×2^{32}=64$根,极大节省了地址线数(原需$2^{10}$根)

只读存储器

1. 掩模ROM
出厂就刻好了的

2. PROM(一次性编程)
熔丝断为0,熔丝未断为1

3. EPROM(多次性编程)
电信号写入




图中存储大小:$2K\times8$(11根地址引脚线→2^{11},8根数据引脚线→8)

4. EEPROM

5. Flash Memory

声明:奋斗小刘|版权所有,违者必究|如未注明,均为原创|本网站采用BY-NC-SA协议进行授权

转载:转载请注明原文链接 - 计算机组成原理课堂笔记(三)存储器 part1


Make Everyday Coun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