网络体系结构
基本概念
计算机网络是互连的、自治的计算机集合。
互连:通过通信链路互联互通
自治:无主从关系
计算机网络历史
发展历史:
- 美苏冷战,美国国防部高级研究计划局(ARPA,阿帕)设计了分散的指挥系统
- 为了实现不同网络互连,阿帕网接受了TCP/IP协议,选定Internet为主要的计算机通信系统
出现了因特网。
注意:- 小写internet:interconnected network 互联网,网络的网络
- 大写Internet:因特网,专用名词,全球范围内最大的互联网
发展阶段:
- 第一阶段:计算机用交换机和路由器连接起来
第二阶段:三级结构:
- 校园网
- 地区网
- 主干网
- 第三阶段:多层次ISP结构
ISP:因特网服务提供者,向用户提供互联网接入服务等。eg: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中国电信
分为主干ISP、地区ISP、本地ISP
eg:两个主机相连:
主机A → 本地ISP → 地区ISP → 主干ISP → 地区ISP → 本地ISP → 主机B
计算机网络的组成
组成:硬件、软件、协议
工作方式:分为边缘部分和核心部分
边缘部分由用户直接使用,包括:
- C/S方式,即Client/Server。如发微信,手机A发微信给微信服务器,再转给手机B
扩充:B/S方式:Browser/Server,方式类似,只不过客户主体不同 - P2P方式,即Peer to Peer,每个主机既是客户又是服务器
核心部分为边缘部分服务
功能组成:
- 通信子网:实现数据通信(底下几层)
- 资源子网:实现资源共享/数据处理(上面几层)
计算机网络分类
按分布范围分
广域网WAN、城域网MAN、局域网LAN、个人区域网PAN......
- 广域网技术:交换技术
- 局域网技术:广播技术
按使用者分
公用网、专用网
按交换技术分★
- 电路交换
eg. 打电话:建立连接(占用资源),不可被别人使用 - 报文交换
存储转发:报文 - 分组交换
存储转发:分组
4. 按照拓扑结构分
总线型、星型、环型、网状型......
5. 按照传输技术分
- 广播式网络
共享公共通信信道,常用于局域网 - 点对点网络
使用分组存储转发和路由选择机制,常用语广域网
标准化工作
标准的分类:
- 法定标准
由权威机构制定的正式的合法的标准,比如OSI - 事实标准
某些公司的产品在竞争中占据了主流,时间一长,这些产品的协议和技术就成了标准,比如TCP/IP
计算机网络的性能指标
1. 速率
单位:b/s,kb/s,Mb/s,Gb/s,Tb/s
注意,速率每两个相邻单位的倍数是$10^3$,跟存储容量$2^{10}$不一样
2. 带宽
单位时间内从网络中的某一点到另一点能通过的“最高数据率”,单位跟速率一样。
换言之:网络设备所支持的最高速度
速率不变,带宽变大:单位时间内注入到链路的比特数变多了,但每个比特传播的速度不变。
3. 吞吐量
单位时间内通过某个网络(或信道、接口)的数据量
单位:b/s,kb/s,Mb/s等
吞吐量受网络的带宽或网络的额定速率的限制。
以上三者的关系:
如:服务器A的传送速率是$20Mb/s$,服务器B的传送速率是$10Mb/s$,链路带宽是$100Mb/s$(也就是最高速率)则与服务器A和B同时连接传送数据的主机吞吐率是$30Mb/s$。
4. 时延
数据(报文/分组/比特流)从网络(或链路)的一段传送到另一端所需的时间,单位是s。
- 发送时延
简单的理解,就是主机把数据都推上网络需要的时间
发送时延=数据长度/信号带宽(发送速率) - 传播时延
取决于电磁波传播速度和链路长度
传播时延=信道长度/电磁波在信道上的传播速率 - 排队时延
等待输出/入链路可用所需的时间。
比如数据传到路由器,但路由器在忙,当前数据就需要等待。 - 处理时延
如路由器检错、找出口的时延。
5. 时延带宽积
传播时延(b/s)×带宽(s)=时延带宽积(bit)
某段链路现在有多少比特(链路的数据容量)
6. 往返时延RTT
从发送方发送数据开始,到发送方收到接收方的确认(接收方收到数据后立即发送确认),总共经历的时延。
终端ping命令的TTL就是这个东西。
RTT越大,在收到确认之前,可以发送的数据越多。
7. 利用率
包括:信道利用率、网络利用率
信道利用率=有数据通过时间/(有+无)数据通过时间
可以想象信道利用率并不是越高越好。利用率过大,时延也会增大。

分层结构
网络体系结构是从功能上描述计算机网络结构。
一些概念
实体:第n层中的活动元素称为n层实体。。同一层的实体交对等实体。
协议:为网络中的对等实体数据交换而建立的规则、标准或约定称为网络协议(是水平的)。包括:
- 语法:规定传输数据的格式
- 语义 :规定所要完成的功能
- 同步:规定各种操作的顺序
接口:上层使用下层服务的入口
服务:下层为相邻上层提供的功能调用(是垂直的)。
SDU(服务数据单元):未完成用户所要求的的功能而应传送的数据。
PCI(协议控制信息):控制协议操作的信息。
PDU(协议数据单元):对等层次之间传送的数据单位。

分层结构
7层OSI参考模型:法定标准
4层TCP/IP参考模型:事实标准(美国国防部)
OSI参考模型
为了支持异构网络系统互联互通,国际标准化组织(ISO)提出开放系统互联(OSI)参考模型。但是理论成功,市场失败。

下三层为通信子网,上三层为资源子网
TCP/IP参考模型

OSI参考模型和TCP/IP参考模型的对比
- OSI定义了3点:服务、协议、接口
- OSI先出现,参考模型先于协议发明,所以OSI不偏向特定协议
- TCP/IP设计之初就考虑到异构网互联的问题,所以将IP(nternet Protocol,网际互连协议)作为重要层次。
- 两种模型面向连接的层级不一样,如下图:
5层参考模型

应用层:报文
传输层:报文段
网络层:数据报
数据链路层:帧
物理层:比特
Comments | NOTHING